PM2.5引发的“战争”

      自2012年入秋以来,北京等城市接连出现灰霾天气。而美国使馆和北京市环保局关于监测数据谁更准确的争论更让“PM2.5”这个名词迅速“走红”。雾霾天气的出现,再次引发社会对于城市空气质量和污染的追问。

      进入2011年10月后,那些原本怀着度过“一年中最美季节”的北京市民却大失所望:连绵不断的阴霾天气加上频繁入侵的西伯利亚冷空气,让人感觉阴冷而又呼吸艰难。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竟然意外的演变成了一年中“最糟糕”的时间。 

     与此同时,一场和空气污染有关的话题在坊间迅速蔓延。事情的起源来自一台设在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美国大使馆内的空气质量监测仪,这台原本只是用来给美国大使馆内部人员提供实时空气质量指数的机器,频频发出的的“重度污染”警报被不少热心网友发布在微博和互联网上。与此同时,政府的官方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大气质量仅仅是“轻度污染”,巨大的落差让普通民众对生存环境早已脆弱的信心,再次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 

      12月4日晚,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监测数据再次爆表,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此时的PM2.5浓度522,也因为“超出了该污染物的值域”,在美国环保局网站上无法转换为空气质量指数。

      而北京市环保局官方微博在12月4日下午3时57分发布的空气质量预报则称:“预计2011年12月4日20:00时至12月5日08:00时,空气污染指数范围:150-170,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网站上的介绍,空气污染指数150—170属于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III级,其描述为“为轻度污染,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如此,“PM2.5”数值,这个看似简单的指标,又引来了无穷尽的“口水仗”。面对普通民众的一片质疑,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在新浪微访谈中首次坦言出现这种“双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大使馆的标准和国内现行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并不统一,国内目前没有将PM2.5指标的高低,作为评判空气质量高低的依据。

     目前,我国PM2.5主要来自燃煤发电、水泥工业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但随着我国城市汽车的逐渐增多,用电量急剧增加,以及城镇化的继续扩大,PM2.5指标的继续恶化显而易见,所以对于相关部门而言,公布这些无法或者难以控制的数据和指标,将是灾难性的。 

       PM2.5是什么?它与灰霾天究竟是什么关系?简单点说,PM2.5是雾霾天气的监测和衡量的重要指标。严格意义上说,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由于颗粒微小,所以肉眼无法看见,易于附着有害污染物和有毒物质,所以对人体而言,危害很大。 

      目前,我国在空气质量方面采用的指标是1996年修改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指定的PM10和总悬浮微粒TSP,这两项要求“强制性”监测并公开相关数据。但随着工业污染的严重,对于空气的污染,更大范围和更严重的威胁已经从PM10转向PM2.5。 

     PM10的典型特征是沙尘暴,而PM2.5则主要是出现霾天,其主要危害人畜的呼吸系统和肺部,严重时将导致“黑肺”死亡。据了解,美国每年有6万人因被PM2.5颗粒污染而死亡。所以说PM2.5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污染对人的健康危害指数。

摘自网络